生產力不是起點,更不是終點
新的一年剛開始,在驚訝我已經開始寫第四年子彈筆記的同時,接連看了 YouTuber Ali Abdaal 的影片 My Toxic Relationship With Productivity 以及留佩萱心理師所寫的 新的一年,相信你自己需要什麼 ,裡頭都提到了生產力這件事,不免讓我回想起大學畢業前-剛出社會時期的自己。
有 ADHD 的我,一直相信我需要一套良好的系統來管理我雜亂無章的大腦與生活,再加上當時我剛讀完 心態致勝
一書,在確切地認知到自己在絕大多數時刻都是位定型心態者後,便開始無所不用其極地想將自己「導正」到成長心態的道路上,就某些方面來說也將成長心態的成長,誤解成了個人成就的成長。於是乎,我便開始了我對完美生產力系統的追求:我著手研究並嘗試不同的生產力系統,並花錢購入不同的生產力
app
後訓練自己,將自己的生活套入生產力系統的框架之中。只要有一丁點沒效率之處,便會花上好一段時間去研究、改進;只要有一絲沒有達到所設計系統的門檻,便會開始在內心責備自己,覺得自己作得不夠好。
在 My Toxic Relationship With Productivity 中 Ali Abdaal 自承,他曾有段時間為了維持所謂的『生產力』,忽略了自己的身心狀態,過度地追求最佳化自己的時間、過度地追求結果,直到他室友點出他正在報復性的熬夜,以及持續一段時間的不滿足感後,他才開始思考為何如此。
留佩萱心理師在開頭提到的文章內,引用了室內設計師 Joanna Gaines
於雜誌上發佈的一篇對自己的省思,裡頭提到了她過往都是以「效率」作為選擇的優先,進而失去了許多原本該有的美好時光與回憶。留佩萱心理師對此的註腳完美地描述了我先前的情況:我以有效率自傲,但卻也因此讓效率作為我人生的指南,反而忘了一開始追求生產力的目的,是為了支持我活出美好的人生。
美國著名的 Podcast 主持人/暢銷書作家 Tim Ferriss ,在他與 Brené Brown 的訪談中,主動提起自己的一項掙扎:過去他是以訪問高效的成功人士,整理他們為何如此有生產力、如此成功為主,但漸漸地他發現,這些成功人士當中,不少人的人生實際上都過得不若一般人想像的那麼美好-多次離婚、小孩不跟他們談話都是常見的劇本。他想花更多的時間討論這方面的議題,同時又擔心原本因為想聽成功人士故事與生產力的聽眾會因此離去(即便他也表示願意作出這樣的犧牲)。Brené
Brown 在聽完他的陳述後,先是同意了他所說的,以她自己與多位成功 CEO
、頂尖運動員的合作經驗,如何建立自我覺察並面對自己才是最難的挑戰,但她也不諱言很多時候,她試圖協助不同組織解決這種問題的時候,遇到最多的阻力都是來自於「這不是個有效率的過程」。
隨著年紀漸長,我慢慢可以理解 Tim Ferriss 與 Brené Brown 在講的是什麼,以及為何了解自己、接受自己這個概念如此地重要,並且一點一點地與過去的自己和解,試圖再次找到我心之所向,而不是被效率、生產力這些掛在前頭的紅蘿蔔給牽著走。
我想,這也就是為什麼子彈筆記是個意外讓我能夠持之以恆寫下去的生產力系統吧?它的基本概念相當地簡單,也沒有什麼強制要求,作得到很好,作不到也沒關係,仍是有其它(可能比較遠)的道路可以走到同樣的地方。如果當你有什麼特別的需要,它也有著足夠的彈性能夠去延伸。
最最重要的是,比起要你去適應這套系統,子彈筆記更多時候是來適應你的生活,並隨著你生活的變化演進。
最後,想分享一個之前在書上讀到,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的作者 Stephen Covey
的女兒所講述的小故事:某日,父親帶著她一同到了某個城市參加研討會,並約好了晚上要去餐廳吃飯,然而在研討會的結尾,他們遇到了一位父親很久不見的好友,雖然兩人相談甚觀,但她的心情卻漸漸沉了下來:「啊,爸爸大概會跟這位叔叔出去吧?畢竟也很久不見了。」出乎她意外的是,父親突然打斷了愉快的對話,並向對方致歉:「不好意思,我和我的女兒約好了要去餐廳吃飯,見到你真的很開心,希望之後還有機會再見。」喜出望外的女兒,在父親過世數年後,仍舊記得這段回憶。
祝福大家新的一年,都能好好地體驗生活,為自己與所愛的人創造出美好的回憶。